Quantcast
Channel: 音乐天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

谈谈声音的优劣

$
0
0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几乎每天都听过音乐,如果没有了音乐,世界便是聋子了。那么,究竟怎样的声音才是好的音质呢?我们每天所听到的音乐,又如何去判断其音质的优劣呢?在此我想就我个人的见解谈谈“音质”和“音色”两个问题。

   音质英文叫Sound Quality,而音色的英文叫Timber。

   可能我在这里说的“音质”,就是一些人一直沿用的“音色”一词来形容声音是否像真度高及悦耳动听。我不敢说别人错用这个太简单的代名词来表达这么复杂的事情,但为了更清楚及更细致地描述声音的质素,音色一词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它只是音质的其中一个基本元素,希望各位不要因此而混淆不清。

   音质的优劣并非单纯可用音色来概括,其中还涉及到声音的质感、密度、量感、分析力、细致度、轻松度、像真度和泛音的自然变化规律。

(一)音色及质感

   音色及质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必要元素,没有准确的音色,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的演唱者、不同质素的小提琴声音、不同大小的钢琴或者鼓的声音、甚至其它不同乐器的声音。我曾经看到过一位音评人说过:“音色的调校若流于真实,最终就会所有人的HiFi都是同样的声音,哪有什么趣味呢?”假如全人类的HiFi都已达到“大同”的境界,对声音的调校标准都有了一套共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音色对质感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对立的,如果音色个性太强,质感相对薄弱,如果质感过于现实,音色就容易偏向粗涩。音色的好坏也是最容易引来争议及误会的。有些朋友认为甜美、温暖、润滑的声音就是好的音色,但是,有些朋友觉得通透、爽朗、结实的声音才是好的音色。由此可见,音色的调校取向还是有着很多矛盾的,当中可能涉及调校者的个人音乐喜恶、他所处身的发烧圈子的群体倾向等等。浓郁甜美的音色,令人陶醉于浪漫音乐或融汇于苍凉慢板的深情感触中,但过度的音色偏好也容易使HiFi变得脱离现实,使聆听者沉迷于乌托邦式的理想虚幻世界之中,反之,过于通透细致的音色,也可能表现过分的理性,而埋没了音乐的灵性。

   究竟如何调校音色才是不过不卑?这点,音乐天使在此奉献一句“三多真言”——多听、多记、多思考。如果大家都能从中领悟出个中真谛,就能超脱于三界之外,快快乐乐地享受着音响与音乐带给你的那种满足感了。

(二)分析力和细致度

   大家要知道,现在我们一般唱片的音频制式有16bit、24bit两种,在16bit唱片当中也分为AAD、ADD、DDD三种,A是模拟的简写,D是数码的简写。后来陆续有HDCD、XRCD和SACD面世,而HDCD唱片是需要HDCD解码器才能发挥作用,SACD也需要SACD唱机才有效果,否则的话,播出来的声音也只能是普通唱片的音效。唱片自身的分析力提高了,证明了现代录音及母带后期制作技术的提高,其中的学问我日后会逐一介绍。

   分析力和细致度直接影响我们对声音质素的鉴定,如果没有正确和足够的分析力及细致度,音乐及声音中的微弱起伏、连贯性的动态变化就无法清晰和轻易地被拾取,那么我们就只能听听音乐的外表,而不能享受音乐的更深层次,也就是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要注意调教音响的高中低频的平衡,如果高频被过分强化(譬如用均衡器),会让聆听者感到精神疲倦。在此我要强调的是,即使有一套质素高的重播系统,如果唱片的录音水准很烂;又或者一张录音水准高的发烧唱片,放在一套高水准的发烧重播系统播放,这样,对于要欣赏逼真的现场感、舞台感来说,谈何容易,更谈不上什么质感、定位、层次感了。所以分析力和细致度是何等的重要。

    拥有良好的整体平衡度也不是必然同时拥有优秀的分析力,但当你全频都具备的时候,不同频段的乐器,譬如三角铃、长笛、巴松管、大小提琴、钢琴、超低音提琴、大小长号、竖琴等等,整个乐团都会那么活灵活现地展视在你面前,而歌者竟如此地立体,如同站在你的面前。

   在我们发烧友当中,有些刚入门的人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高分析力及音乐的柔顺度是不能共存的。这误会其实是我上述的高频较为突出而被当作是高分析力。真正的分析力固然是越高越好,伴随分析力的大大提高,细致度只会对音乐的柔顺度锦上添花,但如果用强制的手法提高高、中、低音就以为提高分析力,那么,反而使音乐听起来更显粗糙肤浅。

(三)声音的密度和量感

   这点主要取决于扬声器的构造和分量,扬声器的单元越多,低音单元越大,或以多路电子分音推动多个扬声器,都能做到合符比例的声音密度和量感。所谓合符比例者,取决于阁下听音环境的大小,配以适中的扬声器,如果音乐房的空间小就不宜使用大扬声器,虽然声音密度肯定没问题,但因为扬声器设计师是以大房间去测试及调校全频的平衡度的,声音的整体表现必然落得体无全肤,惨不忍听。此乃不变的物理特性,到现时为止,世上还没有一对扬声器可以在任何听音环境下使用。

声音有足够的密度并不一定有充裕的量感,密度与量感可视为一个是微观感受,而另一个是宏观体验。小型扬声器在不太大的房间里(通常20— 25平方米)也可表现出一具小提琴应有的声音密度,当要聆听交响乐之类的大型乐团的音乐时,声音开得多大,也无法表现出大型扬声器重播大乐团的量感及迫力。换过来说,大型扬声器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在小房间里重播小型乐器演奏时,也往往容易过火,小乐器的形态变成庞然大物,譬如小提琴的声音就会变成大提琴了,甚至连定位也混乱不清。这就是声音的密度与量感的重要性。

(四)泛音、松紧度与结像度的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是互动的,没有足够的泛音承托、适当的松紧度作为润饰,就不可能有上佳的结像度。而结像度越高,松紧度就有更高的解释力,(我要解释一下,所谓结像度,就是音响器材播放出来的乐器的声音与真实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像真程度。)但声音不一定是越松就越好,正确是应松就松,应紧就紧。例如大提琴或超低音大提琴的拨弦玩法、爵士音乐中的扯牛筋。泛音和松紧度两者之间要取得妥协,才可以达到琴瑟和谐的像真境界。

   自然丰富的泛音是发烧音响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倘若没有它的存在,更好的松紧度、声音密度、量感、音色、质感、分析力都变得全无意义。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为各位提供一点线索,此乃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祝各位早日找到完美的音质与音色,共享美妙的乐韵。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

Trending Articles